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潛意識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潛意識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認知低的人,就像在山腳下看世界,目之所及不過山石花草,難免狂妄自大。認知高的人,則是在山巔處觀紅塵,極目遠眺是會當淩絕頂,於是胸中納百川。
許多人很容易被自己的固有認知牢牢禁錮,作繭自縛,裹足不前。突破認知局限,打破思維慣,是實現個人躍遷和提升自身維度的最好方法。
思維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唯有不斷更新自我認知,開拓眼界,才能“熬”寬人生的邊界。
作家亦舒也曾說:“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地努力,靜靜地收獲,切忌喧嘩。”心能在靜中漸入佳境,心境空明如月,於世態炎涼、憂心如焚中,總能神清氣爽,怡然自樂。
有極靜工夫的人,麵對各種各樣的困難挑戰,甚至麵對突發的危機事件,總能在靜中細察,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細節看得失,投過迷霧看真相,透過曆史看教訓,智慧大開而豁然開朗,在靜中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正如道家所言:“靜能生定,定能生慧。心空萬裏空,心靜萬事靜。天隻有靜下來,才能一碧如洗。地隻有靜下來,才能萬物生長。水隻有靜下來,才能沉澱得清清澈澈而映照萬物。
心隻有靜下來,才能對大智慧感而遂通。靜極而智慧自生,整個人隻有靜下來,才能看清人情世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自信是一個人做任何事情的根基。現在我們有個別學生學習上得過且過,不主動,不努力,自暴自棄,導致成績上不去,言行出問題。
主要原因是不相信自己,認為自己不行,這種思想要不得。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如果沒有信心了,精神一垮,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達爾文在他的自傳中說:“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其實這個世界,不管是什麽樣的人,最終都自證預言,是因為世界在無條件支持你。不管是認為世界是很糟糕的,還是認為世界是很好的,不管是認為自己是很棒的,還是認為自己非常地差。
最後世界在向你證明你是對的。盡管不同的想法之間千差萬別,看起來好像不是在同一個世界一樣的。
所以,如果要問一句,世界到底是什麽樣子的?世界就是你認為的樣子,你相信的樣子,世界因人而異。
可能很多人會問 ,我想要讓自己好啊, 可是為什麽不變好呢?不是說世界是支持我的嗎?難道不應該是每個人都非常好嗎?
世界支持你,是支持你的信念,支持你的深層潛意識,而不是支持你想要的任何東西。我們可以實現幾乎我們想要的任何東西,都是不能什麽都想要,提前是我們必須讓自己配得上他們,必須得行動。
我們的信念到底是什麽?我們的深層潛意識到底什麽呢?信念是什麽?信念是相信為真的東西。比如,相信通過自己的行動可以改變自己,或者說相信命運是既定的不管怎麽樣努力都是沒有用的。
再向底層進一步挖掘,難道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變好嗎?是嗎?真的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變好嗎?
可是為什麽,明明我們知道健身和吃健康食物對自己好,為什麽那麽多人就是不行動呢,為什麽行動了就是不堅持呢?
對於自我內在的觀察,我們需要更向深處挖掘和觀察,向一個冷靜的蛇一樣觀察自己,看看拿地底層的信念,指導我們思考、決策和行動的依據是什麽?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真正地內在信念是什麽。
我們有可能不希望自己好,現在我們來剖析下為什麽不是每個人內在的底層信念都是希望自己變好的,為什麽明知道對自己好的事情,卻永遠不行動。
如果有一個朋友,做一件不太合適的事情,我們可能會想,這個人怎麽這樣子啊,都從內心看不起他。誰對我們自己是最了解的呢?答案是我們自己。
每一個人肯定都或多或少地做過很多愚蠢的事情,甚至做過讓自己看不起的事情。那麽我們會不會看不起自己啊?顯然是有很大的可能的啊。如果我們是一個追求當下完美狀態,比較虛榮,又沒有進步能力的人,那麽我們就更容易站在道德的高台上批判自己了。
所以,很大程度上,我們是有可能不希望自己變好的。這就解開了為什麽我們老是不去行動的原因了。那麽怎麽樣才能讓自己變得不再這樣呢?不要要求現在完美的狀態,接受自己當下的不完美啊,真正地完美是有不斷進步的能力。
深層潛意識是什麽?潛意識,可能是習慣,可能是環境,可能是基因,可能是信念影響的,可能是人類的底層潛意識。例如,很多人從小被教育為了生活為了開心和幸福,這一定是正確的嗎?
隻要稍微長大一點,遇到了挫折了,然後就開始質疑人生了,懷疑是世界針對自己,為什麽別人的生活那麽的好。殊不知,是因為誤解。
我們覺得更為恰當的潛意識應該認為人生是為了經曆一切,然後還努力爭取心靈寧靜。這樣心態會相對平穩很多地接受很多生活的波動,減少一些沒有必要的煩憂。
例如,有些女孩子從小就被教育,女生一定要結婚生子的,然後就在潛意識裏麵埋下了某種為家庭的犧牲感,殊不知這種犧牲感不僅失去了自我,也沒有給家庭帶來什麽好處。
更為恰當的潛意識是,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應該努力成為自己,做熱愛的事情,永遠在成長,照顧好自己以後,才能照顧身邊的人。例如,很多人天生會害怕某一類的動物,而有的人又不怕。
潛意識的挖掘,潛意識的挖掘,不僅僅要有觀察自我的能力,更需要有分析和深入思考的能力。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挖出那些深藏在我們思想和靈魂深處影響我們的東西。我們對於自己就是一無所知,就好像我們對於浩瀚的星河一無所知是一樣的道理。
麵對自我的一無所知,我們坦然就好了,因為別人跟我們一樣也是一無所知的。但凡思考多一點,挖掘深一點,就可以知道問題在哪裏,找到原因就有辦法改進。精神層麵的修複,是精神財富,而精神上的擁有是不會輕易消逝的,是伴隨人一生的。
能夠幫助我們減少犯一些沒有必要的錯誤,減少一些沒有必要的痛苦,多一把穿越生活迷霧的利劍。人生本來不易,我們需要有勇氣,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我們需要不斷地構建清晰的自我。而如果沒有人是到深層潛意識,那麽就也無從認知自我。
發現和改進,稱之為進化。我們的信念和深層潛意識對自我的影響是最大的,我們需要去觀察和發現,我們的潛意識和信念到底什麽,如果有存在什麽悖論的話,那麽就要去修正和改進。
隻有不斷地重新構建新的信念和潛意識了,然後我們大腦的操作係統才會改變,我們才會變成一個全新的自我。這個過程,可以稱之為升級或者進化。
怎麽樣才能擁有觀察信念和潛意識的能力呢?像第三者一樣,不再以自我捍衛的角度來看自己,觀察自己為什麽要做出這樣的行為,為什麽要說出這樣的話,決策的思考依據來源是什麽?也就是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麽?
運動到底多重要,比如,如果我們需要每天保持運動,可能很多人會說,我不適合,我一運動就會受傷。可能會說,我沒有時間。可能會說,我不喜歡運動。可能會說,我沒有錢去請老師。
我們來剖析下,這些都不是理由,會受傷是因為動作不對,為什麽不去看書呢,為什麽不先從一些簡單的開始呢,為什麽不讓自己喜歡上呢?
是不是因為自己沒有考慮到運動的真正的好處是什麽。運動不僅僅是保持身材,讓自己看起來自信這麽簡單的事。運動是關乎健康的,運動是關乎頭腦衰老的。
運動是關乎,主動吃苦的能力的。運動是關乎,自己是不是就是一個長期主義者。如果深刻地意識到這些好處和解決辦法,我們似乎就沒有理由不去行動了。
解決潛意識顧慮的問題,為什麽我們就不讓自己變好呢?是因為害怕自己變得很好麽?是因為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嗎?還是因為不相信自己呢?
害怕自己變好,是因為不想讓自己變好,是因為覺得自己不配,可是如果自己都不對自己好的話,怎麽會有美好的人生存在呢?
一定要清晰地告訴自己,自己是配得上更好的。而且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這輩子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把自己變好。
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的話,就不用擔心了,因為自己就是會做不好的,剛開始沒有誰是可以馬上做好的,隻能接受這個笨拙的過程,持續前進。因為人生是春播秋收,不是飲料販賣機,付出是馬上可以得到回報的。
不相信自己,這其實是內在潛意識的原因,我們需要相信,如果自己都不相信,永遠都不可能會呈現,因為相信什麽,世界就給你什麽。
觀察自己和人生中所有強大的能力是一樣的,都是用進廢退的,所以隻能日漸強大,沒有一氣嗬成。有耐心,就是有實力。
作家海明威曾說過:一個人的智商決定了他的下限,但是一個人的情商決定了他的上限。真正高情商的人,內心柔軟,懂得尊重他人,情商的本質其實是想著別人,也不忘記自己。高情商的人,都是會跟人留麵子的人。
有這樣一則故事,著名畫家,張大千曾經畫了一幅蟬向齊白石請教,齊白石看了他的畫,看出了其中的問題但沒有當場指出張大千的錯誤,而是告訴他自己對於蟬也不太了解,但曾有個農民告訴過他蟬有一個特別的的習,它們的頭都是朝上的,很少有朝下的情況,但這隻是他自己的一點見解罷了,也不一定對。
張大千聽後,連忙去觀察樹上的蟬,果真如此。後來他告訴齊白石那個農民說的是對的,齊白石笑了一下,說:“其實我剛知道蟬的這個習的時候就觀察過了。”
張大千這才明白這是齊白石怕落了他的麵子,才這樣說。情商高的人,都是是心中有他人的人。他們不是虛偽,而是溫暖,和這樣的人相處,讓人如沐春風。
如今,我們的生活日漸富足,追求的重心也從物質問題轉移到了幸福感上。做一個有幸福感的人,有兩大要點:首先,我們要讓自己感到快樂。
其次,要讓別人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放心。做人,要讓自己開心,古語有雲:“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個人的痛苦,除去不可避免的意外傷害,更多還是杞人憂天。還有一部分來自和別人攀比,跟自己較勁。石崇和王愷都是西晉時期的巨富,在財富方麵,他們總是攀比不止。
聽說王愷家用糖水刷鍋,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燒。聽說王凱家用當時還很珍貴的石膏刷牆,石崇就用更加貴重的花椒塗抹牆壁。
可是這樣的攀比並沒有讓石崇感到自在,反而添了高處不勝寒的煩惱,不然,他也不會作一首《懊惱曲》獻給愛姬綠珠。
忙於計較和攀比,就算是富可敵國也不會快樂,而身為一個平凡人,我們不求精彩,隻求自在。在朝來夕去的人海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易之處。
能保持一個好的心態,不被外在的煩惱困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此,王陽明提醒我們:“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看破人生的大悲大喜固然不易,但是我們可以全身心的去做好自己的事,認真負責的對待自己的人生。
在我們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時,不妨順應自己內心,冷靜處理每一個情況,淡定從容的過好每一天。
這個世界就像一場電影,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無論我們遇到了怎樣的困難,都不要一味沉溺在痛苦中,把自己活成一個悲劇角色。
孔子曾多次讚揚自己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命運隻給了他一口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裏,在這種看似清苦的處境裏,他們依舊可以自得其樂。
對於這個話題,在我們身邊,有的人或許會這樣想:我隻有一個普通的家庭,沒什麽大出息的普通兒女,和一個普通的愛人,別人卻能錦衣玉食,我有什麽好快樂呢?”
殊不知,愛人在旁,兒女和睦,歲月靜好。這一切雖不出彩,卻也是很多家庭不睦,愛人不合的人求而不得的。我們能和可愛的家人們一起過著有滋有味的小日子,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幸福。
知足常樂,就是幸福。做事,要讓別人放心,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無非是:“你辦事,我放心。現代社會不乏能人,但是,更多的人還是願意和一個靠譜的人合作。
靠譜的人真誠厚道,他們總是有足夠的責任心督促自己去取得成績,腳踏實地,有一說一。而那些不靠譜的人,嘴上如何天花亂墜,心裏如何打著算盤,沒有責任心,終究是空談。
靠譜的人總是相似的,而不靠譜的人,可以說是各有各的不靠譜。王陽明在廬陵做知縣時,總是勤於政事,大小政務躬親處理,毫不馬虎。一位學生問他:“先生,您不累嗎?”
王陽明這樣回答:“做事沒有得失心,就不會覺得累。很多人把工作當成負擔,把責任當成包袱,做事滿腹牢騷,越做越累。
身體上的累隻是需要休息,心累就沒那麽容易恢複了。如果一個人總是一副身心疲憊的樣子,誰又能真正的對他放心呢?
反之,如果我們用一個積極的態度去麵對任務,接受責任。好的心態反而會讓我們感覺身心輕快,事半功倍,更容易獲得認可。
聖人王陽明看重靠譜的品格,無獨有偶,被稱作“半個聖人”的曾國藩也提出了為人靠譜的四大準則:無官氣,講信用,少大話,有條理。這十二字真言看似簡單,想要做到卻是太難了。
有權勢的人愛打官腔,輕易許諾的人容易失信。資質平庸的人愛說大話,多言的人容易不條理。殊不知沒了官氣人會更加和善,做事自然一呼百應。
守著信用人會更加踏實,也就更容易獲得尊重。少說大話人會更加謹慎,昔日欠缺的能力也能慢慢學到手。說話有條理不僅能節省自己的口舌,更能節約他人的時間,成倍提高效率。
處世之道,便也在這靠譜二字之間。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短數十年,能夠找到幸福感,何嚐不是一種福氣呢?
讓自己快樂,是幸福的基礎。讓別人安心,是幸福的能力。真正的聰明人,不會在過去的日子中尋找愁苦,而是在眼前的日子裏經營幸福。
一個人,如果沒有認識到真實的自己,那麽,他做事情,往往會很辛苦,甚至需要憑借堅強的意誌去做事情,可是到頭來,效果還是不明顯。
我們往往讚賞勤奮,可是那些做出傑出貢獻的人,他們的底層邏輯,不是勤奮,也不是用堅強的意誌來逼迫自己,他們靠的,是熱情。
周國平說過:分寸感是成熟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可能隻靠自己完成所有的事情,尤其現在社會節奏快速,專業分工細致,競爭激烈,單槍匹馬闖天下的奇跡已經無法再實現了。聰明的人都懂得在自己沒有足夠力量的時候借助他人的力量,從而使效率提高,力量整合,最終完成目標,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借勢原則。
比爾蓋茨曾說:“一個善於借助他人力量的企業家,應該說是一個聰明的企業家。在辦事的過程中善於借助他人力量的人也一定是聰明的人。”
永遠都要明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道理,做人要順應自然,順從本心,隻要不是做壞事,自己怎麽想就怎麽做,不要強求,比如你不想做一件事就不要做,強烈的想要去做就去做。修煉打坐的話也是要順從自然,練內丹術也是要順從自然,不順從自然永遠無法得道。
《詩經》有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人一生的操守而言,慎始難,善終更難,慎始者若不能一以貫之地堅守,就不可能善終。
《道德經》中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就是:“行百裏者半九十”,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恒,到最後還像開始的時候那麽嚴格要求自己,那麽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沒有敗事可言。
心如詩般寧靜,似乎可以聽到一片茶葉在沸水中上下漂浮的聲音,寧靜如詩,寧靜到可以沉澱一年來心中最美好的東西。歲末,如詩般寧靜,竟能聞到凍土下一粒種子掙紮著向往春天的氣息,寧靜如詩,寧靜到可以為感悟一生的坎坷而低吟淺唱。
如詩般寧靜的歲末,不是什麽留給思索的季節,其實什麽也不用想,過去的一切既已過去無需留戀,未來充滿虛幻何必做不切實際的憧憬?有陽光的下午,捧一杯暖暖的普洱,聽一段舒心的音樂,犒勞又過了一年的自己,有何不可?
心若簡單,歲月就不孤獨,生活就不苦。自然為伴,你會領悟到生命無卑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讀書為樂,你會發覺這世界精彩紛呈,如此美麗,也如此可愛;行路為趣,你終會感到:人生路,並非枯燥乏味,它充滿了無限的驚奇和無限的可能。
歲月,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它的雋美,隻有用心的人才能真正體味;它的語言,隻有安靜的靈魂才能真正懂得;它的情懷,也隻有經曆過人生的淬煉,才能真正領悟。
冷暖歲月,自然為伴。我們是歲月的讀者,更是靈魂的舞者,隻是各自的舞台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
明月斜窗欞,輕撚歲末時,竟多了幾分惆悵,幾分落寞,幾分苦笑。人生,如棋如戲,又這般如夢,何時覺醒,何時糊塗,何時奮之發之有之為之?吾,隻笑不言,隻字無心,青田一葦,輕撚歲末,心如詩般寧靜!
共勉!
作者;青苗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